最近一段时间,在杭州富阳的高山上,被誉为“柿界天花板”的太秋甜柿丰收了。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每株柿子树都结果100多斤,各地的要货电话不断,收购价格也不断攀升,经济效益上百万元。
这是杭州富阳沐春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太秋甜柿种植基地,今年柿子的丰收,凝结着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在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智慧与汗水。
公司负责人金洪良说,通过持续而深入的“三服务”行动,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助力这片果园书写出一段产业升级的传奇。

校企合作为太秋甜柿的产业转型注入“科技引擎”
太秋甜柿,被称为柿子界的天花板,是近年来我国引进并成功推广的优质甜柿品种之一,果肉细腻、糖度高、无需脱涩即可鲜食,逐渐成为高端水果市场的明星产品。
但在种植过程中,土壤情况、施肥、果蒂修剪等环节都非常重要,要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保证最后果实丰收。
沐春农业负责人金洪良引种后,意识到必须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科技的助力不可缺少。在他寻求突破的关键时刻,学校主动对接,将企业的需求视为产学研合作的最佳契机。
于是,由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园艺专业的吕伟德教授以及博士组成的专家团队,迅速进驻基地,与沐春农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这场产业转型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引擎”。
针对土壤适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核心难题,学校博士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精准施策,研发了适合当地高山土壤的专用改良配方,建立了科学的精准施肥模型;绿色防控,创新集成了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有效保障了果品的食用安全和生态价值;工艺优化,将实验室的理论研究与果园的实践操作相结合,优化了包括果蒂修剪、采摘时机在内的全套精细化管理工艺。
吕伟德教授说,他们团队详细调研了太秋甜柿的种植情况,对每个环节都做了详细指导和规划。另外,针对今年高温天气比较多,还研究了特别的种植方法。传统的化肥施到土壤里,让植株吸收需要一周的时间,如果采用叶面肥,直接把微生物肥料喷洒到叶子上,几个小时就能吸收。于是,基地采用了这一方法,让每株树都长得枝繁叶茂,结果多多。
而且,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学校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提升果实品质和产量的现实生产力,确保了每一颗上市的太秋甜柿都达到“柿界顶流”的标准。

把基地打造为师生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与沐春农业的合作更着眼于产业融合的未来图景,学校将把基地作为重要的师生实践教学平台,共同探索“农业+旅游+康养”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在满山柿树吸引市民打卡观光的同时,学校师生团队也在现场开展调研、规划和设计,为将基地打造成为“四季有景、全年可游”的现代农业公园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杭州职业技术大学的老师说,金洪良的转型故事,是浙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其中“产教融合”谱写了关键篇章。
学校通过深化“三服务”(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将技术、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不仅解决了一个企业的具体难题,更构建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