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怀孕 33 周的小张本在家中安稳待产,夜间突发剧烈腹痛,紧急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钱塘院区急诊。“8月底,我也肚子痛过一次,当时没有查到原因,也很快就好转了,所以没有太在意。”经产科紧急会诊,她被诊断为卵巢囊肿蒂扭转,因增大的子宫遮挡视野,无法进行腹腔镜手术,只能接受开腹手术。术中,证实为卵巢畸胎瘤蒂扭转,卵巢扭转整整720°,呈现黑紫状态。
小张说,2019年,自己就查出有畸胎瘤,“当时没有什么症状,医生也说不超过5cm就不用特殊处理。没想到这次会因为畸胎瘤在孕期做了开腹手术……但说真的,当时又是持续一天一夜的肚子痛又是不停呕吐,坐也不行、躺也不行,痛苦得不得了,已经顾不上害怕了,只希望医生能尽快帮帮我。”
术后,小张的症状缓解,恢复顺利。在产科主管医生李建琼副主任医师的建议下,怀孕38周时,小张如期回到医院,顺利完成剖宫产手术,一家人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幸福中。
然而,幸福的氛围仅持续了一天。
10月22日,剖宫产术后第二天,“我突然发现解大便时有好多鲜血,解了两次都是这样。因为我有痔疮,一开始还怀疑是不是这个问题。”产科医生敏锐地发现小张面色苍白,且描述的血便量与精神状态明显不符,立即安排血常规、凝血功能及床边超声检查。当急诊结果传回,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血红蛋白在短短一天内骤降 40g/L,提示体内正发生急性大出血。小张说,自己当时有意识,但是躺在床上,已经没有力气说话。“医生给我用上了止血药,还开始输血。”
小张没有明显腹痛,恶露量也正常,肛肠外科会诊初步排除了痔疮出血。随后的腹部增强 CT 进一步显示:小肠腔内造影剂外渗——小肠存在活动性出血,病情瞬间进入危急状态,小张被送入ICU。
明确出血原因后,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止血、避免再次手术,成为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的最大难题。按照传统方案,需放射科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定位出血点,再由普外科手术切除出血肠段,但这意味着小张将在一个月内经历三次开腹手术,对于刚生产完的她而言,创伤巨大,恢复难度极高。
有没有更无创的办法?产科主任梁峰冰主任医师当机立断,迅速组织产科、消化内科、普外科、放射科多学科讨论。小肠原本是消化道检查的盲区,常规的胃肠镜无法到达。但随着小肠镜的问世,医生不仅可以通过小肠镜观察病变,还可以做一些内镜下的治疗,而浙大邵逸夫医院小肠内镜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团队最终建议:优先尝试小肠镜下止血,为产妇争取最小创伤的治疗机会。
小张丈夫说,术前谈话时,医生告知小肠镜进入后,也许面临找不到出血点,最终还是需要开腹手术的可能,“我们还是选择了先做小肠镜,先考虑创伤最小的手段,要是一个月三次开腹手术,太吃苦了……”小张丈夫的言语间满是心疼。
在与小张及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得同意后,消化内科值班医生李均副主任医师紧急联系小肠镜专业组的施冀浩医生,正在家中的施医生火速赶回医院,在重症监护室做好充分准备后,立即投入手术。
此时,小张因出血量大已出现血压下降,输血、补液同步进行,所有人都清楚,若小肠镜无法找到出血点或止血失败,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将是最后的“防线”。
手术台上,挑战接踵而至。小肠镜进入后,施冀浩在距离幽门近2米处发现大量血凝块与新鲜血液,浑浊的视野让出血病灶难以辨认。他小心翼翼、沉着应对,采用圈套器小心移除血凝块,再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终于,一处血管畸形病灶显露出来,病灶上的破口正随着心脏搏动阵发性涌出鲜血。施冀浩精准操作,用多枚钛夹成功夹闭破口,反复冲洗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手术顺利结束。小张的血压随即稳定,很快拔出气管插管,转入普通病房,一场生死危机就此化解。
此次救治,不仅展现了浙大邵逸夫医院钱塘院区在小肠镜诊疗领域的精湛技术,更彰显了多学科协作的高效应急能力。从产科医生的敏锐判断,到多学科团队的快速联动,再到消化内科医生的精准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患者的关怀。对于产后虚弱的小张而言,这场“无创”止血不仅挽救了生命,更减少了手术创伤,让她能更快回归家庭,拥抱新生的宝宝,正是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