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尿”+肾衰竭!​西非务工感染疟疾,一场跨越国界的生死救援

橙柿互动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张冰清
2025-10-20 17:21:15

10ml、50ml、100ml、1500ml……随着尿量的不断攀升,老陆的肾功能正逐渐恢复。

一场从西非疟疾肆虐的工地到国内隔离病房,跨越国界、历时三周的生命救援,终于迎来胜利曙光。

这一切,还要从前不久在西非务工的老陆不幸感染恶性疟疾说起……


从“酱油尿”到紧急隔离,疟疾突袭险致命

9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打乱了老陆在西非的务工生活,“一开始冷得像掉进冰窖,裹三床被子都发抖,接着又高烧得晕乎乎,半夜浑身是汗,冷汗湿得能拧出水。”回忆起发病时的场景,老陆仍心有余悸。

当地医院诊断为疟疾,可在注射抗疟针剂后,他的尿液竟变成了深褐色的酱油色,尿量一天比一天少,还出现了恶心、腹泻,最后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

“当地医生说没办法了,只能回国治。”9月19日,老陆抵达浙江后被送往当地县医院。检查结果让所有人揪心:血肌酐高达1498μmol/L,远超正常参考值上限97μmol/L,足足超出15倍;尿酸达792μmol/L,高出428μmol/L的正常上限近2倍。

当晚,家人将老陆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急诊医学科冯政宇医生接诊后敏锐捕捉到关键风险点:“患者有疟疾高发地区旅居史,且病情危重,疟疾可通过蚊虫传播,必须马上隔离!”

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迅速启用专用隔离病房。同时,急诊医学科洪玉才主任带领治疗团队一边制定包含肾脏替代治疗在内的急救方案,一边加急推进血常规、疟原虫筛查等关键检查,每一步都与时间赛跑。

很快,检测结果传来:疟原虫抗原金标检测阳性、核酸检测阳性,老陆被明确诊断为“恶性疟疾”。更棘手的是,他的血红蛋白仅72g/L(正常参考值130-175g/L),已出现严重贫血,多重危象叠加,生命危急。


跨院区联动,破解“输入性疟疾”治疗难题

“患者持续无尿,急性肾衰竭症状明显,需转肾内科进行专项治疗。”肾内科马立彬主任医师会诊后,给出了治疗建议。但难题随之而来:目前国内的疟疾均为输入性病例,患者需严格隔离,如何在治病的同时杜绝传播成了必须攻克的难关。

“转大运河院区!那里有更完善的隔离血透条件。”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肾内科负责人陆明晰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组织多学科讨论会,护理部、血透室、肝病感染科、医院感染科、保健科的专家们围坐一堂,共同制定可行性方案。

肾内科副主任医师谢祥成、主治医师丁宇晴成了老陆病房外的“守夜人”,团队每天根据肾功能指标调整用药,密切监测尿量变化,从最初的无尿到10ml的微量尿液,再到500ml、1500ml,直到尿量恢复至2500ml的正常水平。这一变化,意味着老陆的肾功能逐渐恢复,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医护人员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10月11日,老陆顺利出院,踏上回家的路。


疟疾并非“终身免疫”,出国防护要做好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大汗,还可能伴有肝脾肿大和贫血。”浙大邵逸夫医院肝病感染科孙璐医生介绍,“重型恶性疟疾的发病率约为2%,但病死率却高达9%-31%,危险不容小觑。”

疟疾并非“得一次就终身免疫”,随着出国务工、留学人员增多,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前,务必做好防护:提前接种相关疫苗,携带驱蚊液、长袖防护服,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外出;若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需第一时间就医,明确诊断后规范治疗,切勿延误病情。

责任编辑:金晶 审核:徐芳 冯云浓
热门评论

橙柿互动,互动城市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