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了AI,人也离不开走进自然 | 专访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杨永平

橙柿互动 记者 韩晨柯
2025-09-27 10:05:23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植物多样性的综合保护:保护区、植物园与当地社区”平行论坛于9月24日在杭州举行。

保护植物多样性这件事,从来没有国界之分。

在与都市快报记者的对话中,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前主任杨永平围绕着亚洲象这一群体,阐述了动物对植物多样性传播的重要性以及跨境保护的意义。

他说,大家现在认为没用的小草、小树,在未来可能会派上用场。

西双版纳的异木棉(版纳植物园供图)


亚洲象对传播植物多样性有很大帮助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动植物是按照其适合的地理环境分布,而国与国之间的分界是行政划分。

和人一样,动植物之间需要交流。一棵在老挝的大树可以和一棵在中国的大树通过花粉进行基因交流。

以亚洲象为例,它今天待在中国,明天就带着家人到老挝去走一走了。在边境地区,尤其在老挝北部三省和我国云南省的勐腊县、江城县,这样的来来往往很常见。

0fd369ec258fa1c8eb5fbf7231459fa5.jpg

结伴出行的亚洲象(版纳植物园供图)

亚洲象是一种大型草食动物,爱吃芭蕉、草,每一顿吃的量还不少,所以它们需要一个很大的栖息地。

它们特别黏人,爱吃人类种植的玉米、水稻。过去云南还保留着刀耕火种,亚洲象们经常从保护区里跑出来,到村子里把村民种的庄稼吃光。

亚洲象是群居动物,以家庭为单位出行,同吃同住同睡,是真正的“相亲相爱一家人”。

生活在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群。周晨浩 摄

2021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曾经对园子里的亚洲象群做过30多天监测,发现象群里,各有分工,有的负责探路,有的负责看护小象。

亚洲象群进入植物园的初期,有两头小象因为怕水不敢过河。这之后的每一天,吃过饭,就有母象带着小象去游泳,直到它们克服对水的恐惧、能够过河了,象群才离开。

亚洲象对传播植物多样性有很大帮助。它拉屎的过程就是植物播种的过程,可以把一个国家的种子传到另一个国家去。所以,对动植物的研究是无法完全分开的。


为什么要实现动植物跨境保护?

中国有300多头亚洲象,随着各个保护区森林恢复得越来越好,保护区里的食物可能无法满足亚洲象的需求了。而老挝北部还沿用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草类资源丰富。所以,亚洲象频繁地行走在两国之间。

为什么要实现跨境保护?

各国的亚洲象应该受到同等保护。联合执法,可以有效防止人类狩猎、破坏亚洲象的栖息地。

从科研层面来讲,要了解亚洲象迁徙的时间、数量、线路,需要各国共同监测,共享信息。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国家窗口,依托版纳植物园创建的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回到各自的国家,可以开展有效保护。

从长远来看,在政治、经济等条件允许下,跨境国家公园建设是多国协调保护的重要方式,通过合作与协调机制,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促进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有了AI,人也离不开走进自然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保护生物圈,但人也是生物圈的一部分,认定人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人与生物圈,是把人放在生物圈的首位,不是把人剔除在生物圈之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一味保护,而要从保护中去利用自然,为人类发展谋福利。

未来,在科技的帮助下,这些不起眼的小草、小树可能会造福人类。

望天树(版纳植物园供图)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大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怎么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示范性作用。

有一点我们中国做得很好的是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可以和发达国家比肩,这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不过,从事保护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尽管有了AI等技术,人也离不开走进自然。

年轻的科研者啊,一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拿云南举例,云南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拥有中国一半的物种,许多本地区特有的物种如果云南没有了,那就意味着中国乃至世界就没有了。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对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研究。

走进自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为保护这个美丽星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独树成林的榕树。张鹏 摄

责任编辑:韩晨柯 审核:林建安 陈奕
热门评论

橙柿互动,互动城市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