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植物多样性的综合保护:保护区、植物园与当地社区”平行论坛于9月24日在杭州举行,全球200多位专家学者共商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都市快报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星耀武,听他讲述版纳植物园在保护协同机制创新、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经验、公众教育与社区共建等议题上的经验和举措。
星耀武 记者江玥 摄
全链条保护生物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于1959年,如今保存着超过14000个物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达到1000多个,是中国面积最大、保存植物物种最多的植物园。
百花园内的粉纸扇(版纳植物园供图)
版纳植物园保留着从1959年建园开始到现在的7万多号植物引种记录档案,这个在中国的植物园中是做得非常好的。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引种回来后,研究人员会对植物的习性、物候等开展观测研究,这对于我们有效地认识物种以及后续进行有效的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版纳植物园毗邻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就使得园内培育、扩繁出来的珍稀濒危植物可以很快地回归到自然保护区里。
比如望天树,它是中国热带雨林一个标志性的树种,望天树是中国存在真正热带雨林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望天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版纳植物园通过对望天树种子的采集、扩繁、验苗、园内栽培和野外回归,实现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的有效协同。
望天树(版纳植物园供图)
中国环境教育,看西双版纳
植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是科学家、政府和研究机构的事情,更需要当地公众的参与。
每年,版纳植物园要接待近250万游客,对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一个植物园来讲,游客数量是非常多的。
版纳植物园设置了一系列环境教育的课程,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让游客不仅是看一些美景,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公众认识热带雨林、热带植物的平台,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博物馆和棕榈园(版纳植物园供图)
比如夜游植物园,游客除了认识植物在夜间的状态,还会看到萤火虫、蜘蛛、大壁虎,甚至蛇等生物,这种神秘的体验受到热捧,在寒暑假基本上是一票难求。
版纳植物园也是较早开展环境教育专业的研究机构,目前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正成为中国环境教育的主力军。
版纳居民自古就有养兰爱兰的传统,版纳植物园每年都会举办兰花展,把培育的珍稀濒危物种送给当地居民,增加濒危植物的数量。如今,珍稀濒危植物走进社区、街道、城市,已成为一种全民参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模式。
版纳玉凤花,属兰科。莫海波 摄
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国家窗口
西双版纳是中国热带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物种数量最集中的一个区域之一。版纳植物园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对热带雨林领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球有重要的影响力。全世界研究热带雨林的专家学者,一定会来版纳植物园看看。
依托版纳植物园创建的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如今在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版纳植物园引领着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研究和生态保护的发展。
正在创建中的西双版纳热带国家植物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在此开展工作。一个世界一流的热带植物园正在快步走进世界热带植物研究舞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