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梅树到几百种药用植物,从小红隼到上千种湿地候鸟,台州玉环仙居山水灵气的生态密码是什么?

橙柿互动 记者 邱婵姝 通讯员 陈谊 杨栋栋
2025-09-21 20:21:14

玉环仙居,传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全域复杂的地质地貌和植被气候区位,造就了山水林田湖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这里的动植物丰富,尤其是药用植物多样性极高,湿地水鸟种类繁多,更有千年的杨梅树存活生长在这里。9月17日,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来临之际,橙柿记者走进浙江台州,寻找玉环仙居万山叠翠、生灵集聚的生态密码。

记者 邱婵姝 摄


千年杨梅树仍傲立于此

当地老百姓把这里的杨梅称作“仙梅”

“世界杨梅在中国,中国杨梅看浙江,浙江杨梅数仙居。”这是中国杨梅第一县”仙居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句子,这里的杨梅“大得像乒乓球,一口塞不下”,其杨梅种植历史可追溯至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这里的人们常把杨梅称作“仙梅”。

image.png

仙居公安 供图


“在仙居的山林间,处处可见高大的杨梅树。如果足够幸运,说不定还能遇上几百上千年的古杨梅树。”仙居景区派出所所长余涛和一众民辅警正要出发进行日常巡逻,记者随他们沿着山道巡了一圈,想看看余所长口中“高大的杨梅树”是不是“处处可见”,也想碰碰运气能否一睹“几百上千年的古杨梅树”。

余涛介绍,神仙居景区是典型的流纹岩地貌。抬眼望去,齐峰环列,山崖陡峻,峰崖相对高差多在100米以上。

“杨梅通常生长在山坡、山谷或山麓地带,斜坡地势有利于它排水通风,减少病虫害,在景区里也生长着不少野生杨梅树。”近山腰处,余涛指着一棵小树说:“喏,这就是杨梅。”树上挂着的介绍牌格外显眼。

余涛说,每年六月是杨梅季,仙居公安民辅警也会忙上一阵子。“我们要走进果园,和梅农拉拉家常,提醒他们采摘安全,在杨梅上市之际,也需要处理不少涉梅矛盾纠纷与杨梅盗窃警情,不能让老百姓一年的辛苦白费了。”

image.png

仙居公安 供图


据了解,仙居现存百年以上古杨梅树13425株,其中五百年以上108株、千年以上28株,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古杨梅种质资源库之一。

可惜,沿着山道一路前行,记者并没有找到几百上千年的杨梅树,但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倒是见了不少。“几千种是有的。”

有可用于捣敷患处,用于攻毒、消肿的木荷,有家具、农具用材,可酿酒和作饲料的乌冈栎……“巡一圈要4个多小时,我们会关注这些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为来往游客做好服务工作,平时也启动无人机同步常态化监控。”

余涛说,景区里还栖息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蝾螈(娃娃鱼)等珍奇动物,每走几步甚至还能看到穿山甲在山体上留下的活动痕迹,“非法狩猎、非法捕捞等生态犯罪行为,我们严打不懈。”

仙居不仅有杨梅树,还有几千种动植物资源。据了解,截至2024年,仙居共记录到动植物462科278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2种。


小红隼连续六年来公安大楼繁衍

数千种湿地候鸟每年在玉环停留

还记得2021年火遍全网的小红隼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跑到仙居县公安局产下六个小崽,圆溜溜的眼睛歪头歪脑,圈粉无数,实际上,这并不是红隼第一次出现在仙居公安大楼

image.png

台州公安 供图


早在2019年3月,仙居县公安办公室辅警在整理档案资料时,突然听到了室外的鸟叫声,把窗打开,惊喜地发现空调外机平台上,有只红隼在这里筑起了巢、产下了蛋。当年5月,5只孵化出来的幼隼慢慢长大,“一家人”陆续飞走,意想不到的是,自此以后,每年3-4月,红隼都会如约而至,连续6年从不间断,民辅警们都说“红隼早就成了仙居公安的‘家人’。”

image.png

台州公安 供图


为了更好地保护小红隼,民警与仙居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合作,对红隼的生活习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安装了监控,定期对鸟巢进行检查,确保它们生存和繁殖不受影响,志愿服务队长吴新洪更是自掏腰包购买药品,多次救助受伤的红隼。

在玉环,除了红隼外,仅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就监测到鸟类总数310种(2024年数据)

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博物馆的鸟类活体标本


新城派出所所长黄世平介绍,玉环湿地面积达36205.6公顷,包含沼泽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等,“我们所负责守护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湿地率达90.85%。”每年11月、12月、1月,从西伯利亚飞来的各种鸟类迁徙途中会在漩门湾湿地停留。

记者在湿地公园监控大屏上看到,不少鸟儿悠闲地“信步”湖边草地,跟随黄世平乘船巡查湖面,随着船桨声波响起,湖底的鱼儿一只只跃出湖面,沿途芦苇丛中也有不少鸟类驻足、飞翔,一幅“鱼跃鸟翔”的画卷,美不胜收。

一只鸟正慢慢向岸边搁浅的鱼逼近

记者 邱婵姝 摄

“湿地生物丰富,玉环湖里有着各种鱼类,能为鸟儿栖息繁衍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黄世平说,最经常光顾漩门湾湿地滩涂的“明星鸟类”是黑脸琵鹭,它停留时间较长,于当年11月一直至次年5月

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博物馆内的黑脸琵鹭活体标本


据了解,黑脸琵鹭自2014年在浙江省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首次被发现后,已连续十年在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内栖息越冬

然而,候鸟迁飞路途遥远,常有意外发生,不少鸟类也有着各有差异的生活习性,为了给迁飞候鸟护航,玉环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鸟类救护流程。无人机飞巡、监控24小时监测、常态化快艇巡逻……这些年,不法分子潜入湿地芦苇丛偷捕捞、焚烧、捕鸟的现象大有改观。

每到候鸟繁殖季,上千只鹭鸟就会在湿地天际盘旋,有的在枝头栖息,有的哺育幼鸟,到那时,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俨然就是“鹭鸟的天堂”

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监测员  陈严雪 摄

陈严雪连续在湿地观鸟有十年之久

责任编辑:赵松 审核:严静 王晨郁
热门评论

橙柿互动,互动城市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