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镜”闯过胃肠“迷宫”,毫米级操作化解胆管危机

橙柿互动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张冰清
2025-09-16 15:50:32

“关关难过关关过”,这句话道尽蒋阿姨这些年的就医路。

几年前,她因胆管恶性肿瘤做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艰难地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可身体未愈,近来又遭反复腹痛、寒战高烧,皮肤和小便发黄,被确诊为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等多种病症。

更棘手的是,既往手术让她胃肠改道如迷宫,治疗难度陡增。这次,她能闯关成功吗?


“镜中镜”,让病变无处遁形

在亲友的推荐下,蒋阿姨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挂了普外科丁国平主任医师的门诊。

刚到诊室时,蒋阿姨虚弱得连说话都没力气,家人只能一边抹眼泪,一边把她的病史、症状一五一十地告诉医生。

了解到患者和家属的顾虑,丁国平主任医师团队反复研究蒋阿姨的病情,结合她的手术史,最终制定了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下微创手术分期作战方案:第一步,先放置鼻胆管通畅引流,控制炎症;第二步,待炎症控制后,放置胆管支架纠正吻合口狭窄;第三步,联合胆胰子镜行超选目标肝内胆管,找到结石进行取石,做到不开刀彻底解决顽疾。

丁医生介绍,ERCP是针对胆胰管病变首选的内镜微创诊治手段,但ERCP只能通过造影来显现胆管和胰管疾病的间接特征,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做到直视。

而胆胰子镜直视系统就是一个小小的内窥镜,直径不超过4毫米,可以通过十二指肠镜的工作钳道进入到胆管、胰管中,简单来说就是十二指肠镜内套了一个细的小内镜,所以又称为 “镜中镜”或“子镜”。有了它,我们就能看到胆胰系统最后的盲区,帮我们“直视”以往不能看到的“盲区”,让微小的病变也无处遁形。


在迷宫进行毫米级操作,手术难上加难

可这个方案实施起来,难度远超想象。蒋阿姨因胃肠改道,内部解剖结构就像一座错乱的“迷宫”,而ERCP本就是针对胆胰管疾病的精细操作,在“迷宫”里进行“毫米级”操作,侧视镜还要联合胆胰子镜,难度更是呈几何级上升。

“相当于在弯曲的小管道里,再套一个更小的镜子找病灶,稍微偏一点就可能损伤周围组织,对医生的技术和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丁医生解释道。

最终,医院ERCP专家、普外科方海星副主任医师主动接下了这个“硬骨头”。手术中,方医生紧盯屏幕,一点点操控器械在复杂的胃肠结构中探寻通道,再通过“镜中镜”仔细排查每一根胆管,就像在茂密的 “森林”里寻找隐藏的“石块”。经过数小时的精细操作,终于成功找到并取净了肝内的结石,还顺利放置了支架。

术后,蒋阿姨的腹痛渐渐消失,黄疸也慢慢消退,脸色终于恢复了红润。“现在能正常吃饭、睡觉,再也不用受那份罪了,真是多亏了邵逸夫医院的医生们,让我不用再挨一刀就治好了病!”出院那天,蒋阿姨拉着方医生的手,激动万分。

几天后,方医生还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对胆总管巨大结石患者进行了联合胆胰子镜和钬激光对胆管结石碎石取石术,对胰十二指肠术后的胆管支撑管移位至肝内的患者开展了联合子镜对目标肝内胆管取异物等高难度手术。


同质化服务,兑现“家门口的邵医品质”

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已常规开展ERCP联合胆胰子镜直视诊疗技术。未来,团队将通过不断引入和优化新型医疗技术,提升整体诊疗水平,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适宜的治疗选择。

据了解,浙大邵逸夫医院已有超百位副高及以上职称专家以“固定排班+长期派驻”模式,常态化进驻绍兴院区与大运河院区,以“同质化医疗”兑现“百姓家门口的邵医品质”,真正做到“每一个院区,都是一样的邵医”。

责任编辑:金晶 审核:徐芳 冯云浓
热门评论

橙柿互动,互动城市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