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设立“老视矫正门诊”,精细诊疗添新举措

橙柿互动 记者 俞茜茜
2025-08-28 15:22:57

“看教材、著作越来越吃力,批改论文更是要凑到眼前,有的时候对着屏幕久了,连光标位置都要找半天。”年近花甲的英语教师张老师(化名),回忆起被视力问题困扰的日子满是无奈。作为一名高度近视患者,她的视界长期被模糊笼罩,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度近视与老视、白内障、散光多重问题交织,她的右眼高达1350度,左眼750度。糟糕的视觉质量加上愈发严重的视疲劳,让她的生活和工作举步维艰。

“老视矫正门诊”成立

不久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白内障专科正式设立“老视矫正门诊”,专为老视患者及老视合并其他视力问题的人群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无论是合并高度近视、白内障的老视患者,还是接受过ICL、激光近视手术后出现看近困难的人群,都能在这里获得针对性诊疗,实现远、中、近全程清晰视力,达成摘镜目标。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部副主任、该院白内障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赵云娥教授表示:“无论原本是近视、远视还是视力正常,大部分人都可能在45岁左右出现老花。许多人希望在工作与生活中减少对老花镜的依赖。设立该门诊正是希望投入充足时间与患者深入沟通、细致检查,为他们评估通过手术脱镜的可能性,满足他们的无镜生活追求。”

谈及老视矫正的复杂性,赵云娥教授介绍:“老视是眼睛调节能力下降导致的看近困难,临床中常与其他眼疾叠加,进一步加重视力问题。叠加高度近视时,患者本就需要靠眼镜矫正远视力,看近还需要佩戴老花镜(降低近视度数),摘戴频繁;叠加白内障时,患者既看不清远,看近也费力,视力改善愿望更为强烈。尤其是做过ICL或激光近视手术的人,早已习惯了摘镜的清晰,老花后依旧不愿戴镜,往往需要在治疗时植入覆盖全程视力的三焦点人工晶体。但这类人工晶体对眼部条件要求较高,否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若患者存在其他眼部异常,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方案设计必须更精细、评估也要更全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赵云娥教授

面对复杂病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提供了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以张老师的治疗为例,赵云娥教授为她制定的方案是飞秒激光辅助下微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和散光性角膜切开松解术,其中选用了平板四襻三焦点人工晶体。术后第一天双眼,张老师远、近视力均恢复到5.0,中距离视力达到4.9。“远处的风景看得真切,英语教材上的字母一目了然,电脑屏幕也不再模糊。现在连眼镜也不用戴了,终于能更轻松自在地工作和生活了。”她难掩欣喜。

“选择这套方案,正是为了在矫正老视的同时,一体化解决高度近视和白内障问题。”赵云娥教授解释,“高度近视患者需要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通常比较低,并非所有人工晶体都能满足,而我们选用的这款覆盖0-32D度数,恰好能精准适配他们的需求。同时,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球相对较大,对人工晶体的稳定性要求更高,采用平板四襻设计的人工晶体长期植入后位置偏移率低,能很好地适应其眼内环境。此外,像教师、医生、律师等视力要求高、用眼场景复杂的职业群体,既要看文字材料、使用电脑办公,又要进行精细操作,全程视力需求突出,而三焦点设计能兼顾远、中、近距离视物需要,帮助他们摆脱对眼镜的依赖。”

这一方案的适用性并不局限于中老年群体。杭州17岁的林同学(化名)右眼发育性白内障,在接受手术时同样植入了三焦点人工晶体,术后远、中、近视力分别达到5.0、5.0、4.9。赵云娥教授表示:“年轻患者未来生活年限长,用眼需求持续且多元,这样的治疗方案不仅能切实改善当下的视力状况,更能为他们提供长久稳定的视力保障。”

为了让不同患者获得更安心、更精准的诊疗服务,门诊特别构建了“预防-诊疗-管理”全流程服务体系,并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将服务落到实处。术前通过用眼信息评估问卷,了解患者的工作类型、兴趣爱好及用眼习惯,为预防阶段的科普提供依据,也让后续服务更贴合患者实际需求;诊疗中,规范的检查指引从基础项目到针对特殊情况的评估都有序推进,既保障专业性,也提升患者的诊疗效率和体验感;同时,通过术前谈话和宣教,系统梳理注意事项,进一步减少患者焦虑。“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细节,让患者在就诊的每一步都感觉踏实、安心。”赵云娥教授表示。

赵云娥教授为患者检查

对于患者而言,精细化诊疗与全流程关怀,无疑为他们重获清晰视界带来了希望。得益于更多利好政策的落地,让更多患者可以用得上、用得起高品质的功能性人工晶体,更使得“清晰视界”从奢望变成日常,全程视力可望亦可及。


责任编辑:俞茜茜 审核:徐芳 冯云浓
热门评论

橙柿互动,互动城市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