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顽疾,三次手术失败,这次他终于找回安稳心跳

橙柿互动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张冰清
2025-08-28 13:50:55

“扑通扑通扑通……”手术后缓缓醒来,乔大伯清楚地听到了自己平稳又强劲的心跳声。这是30年来,他第一次不用再为“不听话”的心跳担惊受怕。


多年顽疾拖垮生活,三次手术难破困境

今年 58 岁的乔大伯是一名饱受心律失常折磨的患者,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斗争”已持续30年。这是一种由心电传导异常导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就像心脏的“电路系统”突然“短路”,发作时心跳会骤然加速,伴随心悸、头晕等症状,往往来得毫无征兆,去得也匆匆。

“年轻的时候发作少,每次缓几分钟就能自己好,所以一直靠吃药扛着。” 乔大伯回忆道。但随着年龄增大,发作频率从偶尔一次变成每月1-2 次,症状也愈发严重。最凶险的时候,他的心跳能飙升到 200次/分钟,心脏仿佛要跳出嗓子眼,好几次都被紧急送医抢救。

病情的恶化,彻底打乱了乔大伯的生活。医生的一句“再拖下去可能会发展成心衰”,让他终于下定决心放下老家的农活,专程奔波求医,只为彻底根治这个折磨自己多年的顽疾。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考验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先在当地医院做了两次微创心内科导管消融,这是目前治疗PSVT的一线治疗方法,技术成熟,风险较小,成功率可达90%以上,可两次手术都没能成功。

被病痛反复折磨的他,不得不冒险选择更复杂的治疗方式:全麻开胸直视下的心内外科联合消融术。然而,这次手术不仅没能改善病情,还让他本就脆弱的心脏承受了更大的创伤。


精准定位破难题,“隔山打牛”巧消融

在多方打听下,乔大伯一家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找到了心律失常与心肌病中心主任蒋晨阳主任医师

翻看乔大伯厚厚的病史资料,蒋晨阳既为他多年的病痛遭遇感到惋惜,也深知后续治疗的难度:心脏内的异常传导路径格外隐匿复杂,加上前期三次手术已经改变了心脏结构,再次手术对患者的身体耐受度、对医护团队的技术水平,都是一场极大的挑战。

但看着乔大伯和家属满是期待的目光,蒋晨阳团队没有犹豫,更没有退缩——他们决定和乔大伯一起,向这场“心跳危机”发起第四次挑战。

手术台上,团队凭借扎实的心脏电生理功底,仔细分析患者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即便导管放置面临重重困难,他们仍一步步严谨确认诊断,最终在心内超声和三维磁电双导航技术的助力下,于闭塞且异常开口于左房的极端扩张迂曲冠状静脉窦上,精准锁定了病灶靶点。

射频消融启动的瞬间,乔大伯紊乱的心跳即刻恢复平稳。可团队没有掉以轻心——他们模拟心动过速的发作条件进行诱发,发现异常心跳仍有 “卷土重来” 的可能。

冷静分析后,团队迅速调整方案,用“隔山打牛”般的巧妙思路,从多角度对病灶进行夹击消融。同时,他们在靶点位置进一步巩固治疗,直到多次诱发均未出现心动过速——这场艰难的手术,终于迎来了圆满成功。

当蒋晨阳走出手术室,向乔大伯家属告知成功的喜讯时,家属当场红了眼眶,泪水里既有重获希望的喜悦、对医护团队的感激,更有终于放下忐忑的安心。

“这类复杂手术,考验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医生的耐心和对患者的信心,” 蒋晨阳说,“我们从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治愈患者的机会,也绝不想辜负每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医疗路上从不是一帆风顺,但只要医生与患者并肩同行、彼此信任,终可跨越重重阻碍。

乔大伯的手术成功,不仅帮他找回了30年来首个“安稳心跳”,让一个濒临绝望的家庭重归平静,更像一束光,照亮了无数被复杂心律失常困扰的患者的求医路。

一直以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每年完成各类射频消融手术超 4000 例,在高难度、复杂病例的消融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份专业与坚守,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前来求医,更有海外患者慕名而来——他们用精湛的技术守护“心”健康,用温暖的医者仁心,为更多家庭筑起“心”的屏障。

(为保护隐私,文内患者为化名)

责任编辑:金晶 审核:徐芳 冯云浓
热门评论

橙柿互动,互动城市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