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种子“扎根”杭外!学校把实验室搬进了菜园子,用三个实验组种出未来课堂

橙柿互动 记者 张娜
2025-04-27 20:43:42

前两天,杭州外国语学校的菜园子迎来一批特殊“住客”——刚从航天育种基地“出差归来”的太空种子。

杭州外国语学校师生参加了“潮起钱塘 星耀寰宇”2025中国航天主题科普活动,并获赠若干太空种子。现场,在省农科院专家和校友见证下,师生们撸起袖子松土播种,用智能设备建起“未来农场”,给传统劳动课装上了科技引擎。


种地用上黑科技

三个实验组,让学生和专家“打擂台”

播种环节中,省农科院专家张弛先示范教学,教同学们在营养杯中松土、浇水、覆土,小心地将种子埋入土中。

“这个栽培架能当植物翻译官!”校友叶新怡带来的智能设备引发围观,这是他们团队自主研发的HIAC100智能植物栽培架。

这个自带摄像头、传感器的装置,能24小时监测温度湿度,把植物生长数据实时传上云端。可以说,就像给种子戴上了智能手环,睡觉时都能查看植物的生长情况。

播种现场划分出三个实验区,要进行一场“空地果蔬培育对照实验”:

第一组是专家指导组种下的太空种子,第二组是普通地面种子,第三组是剩余的太空种子,由学生用自主设计的光照装置与传感技术进行监测管理。这是对学校科创教育的成果检验和对学生自主学习研发能力的挑战。



校园里种小麦,还能去酿酒

推动学生从“解题”中走出来,去“解决问题”

要说种地这件事,杭外的学生都不陌生,毕竟校园里有个200平方米的菜园子。

生物老师张松开出的“小麦的一生”选修课,已有多个学期。

张老师以小麦为主线,让学生体验从播种到酿酒的完整链条。在地理学中理解现代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英语课堂中掌握小麦相关专业术语与国外食品文化,甚至从社会视角审视“食物如何改变人类历史”。课堂外,同学们在试验田中播种、观察、授粉、收割,并参与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

技术组张鹏峰老师指导、学生自主组建的“智慧农业项目小组”,则将物理传感、人工光照、AI监测等前沿科技引入实验,自主研发制造了“大棚种植装置”。这个种植装置将进一步升级优化,应用到本次播种的对照实验当中。

 此外,学校还专门开辟了“百草园”种植中草药,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与科创实践,同时也大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书记王华琪说,杭外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从“解题”中走出来,去“解决问题”。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真正实现“从中学中走出来,走进大学中去”。

责任编辑:张娜 审核:邹滢君 岳海智
热门评论

橙柿互动,互动城市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