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只有40克,却能完成对脑电、眼电、肌电、心电等指标的一体化监测,结合AI辅助分析算法,还能精准出具临床指导性建议和诊断依据……
仿生腿足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共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巡检机器人、软体机器人、检测机器人,一批“黑科技”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
这两天,浙江大学邀请“教科人一体 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团,走进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近距离感受浙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硬科技成果。
重40克的多导睡眠监测仪,是从浙大Cookie创客空间走出去,并发展壮大的,目前已在全国六百多家医院投入临床使用。在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很多人对多导睡眠监测仪非常有兴趣。
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读博士、产品所在的公司负责人王肃杰介绍,这款产品,涉及医学知识,工程知识,电子仪器硬件知识,嵌入式软件编程、脑机接口及人工智能等知识,从实验室研究到最后落地,团队充分依靠了浙大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突破了很多技术难关。“浙大还为团队提供了跨学科的导师资源及市场化对接服务。这些支持让他们的设备能在全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联合打造,是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科技”为主题,集技术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创新创业综合体。这里汇聚着12个浙大教师团队领衔的创新工坊,以及20余家机器人相关高科技企业,并不断吸引着前沿技术和优秀项目在此扎根。
在现场,参观人员近距离感受到了仿生腿足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共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巡检机器人、软体机器人、检测机器人等各类“黑科技”在基地不断孕育、成长,推动机器人新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已然成为创新的“策源地”,获批多项创新平台荣誉,正朝着更高目标大步迈进。
浙大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是人工智能浪潮中崭露头角的DeepSeek公司创始人的母院。这两年,学院指导的机器人竞技Hello World战队连续四届斩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总决赛一等奖。微型光谱仪技术突破、“智脑生理观测头环”等的研发得到学院全方位的支持,浙江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项目搭建了高效的转化桥梁,使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落地并进入市场。活动现场,大家也深入感受了学院的科研成果和产品。
本次调研行探寻创新创业“浙大现象”背后的基因密码。浙大相关老师介绍,学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和创造,构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闭环创新生态,加快打造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