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上午,西湖区举行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推进暨重点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19个重大项目集中推进,总投资约107亿元,53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84.2亿元。
其中,浙大城院与之江实验室携手研发生产全球首颗全金属3D打印主体结构的卫星,抢占航天科技技术高地。
“3D打印,打印未来”。
这是十年前,浙大城市学院先进材料增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汤慧萍参与编辑出版的书名,也是当下由3D打印技术所赋能并深刻影响着的时代——未来已来。
汤慧萍介绍,浙大城市学院与之江实验室联合研发的全球首颗全金属3D打印卫星,“用3D打印技术造卫星,相比从前制造周期短,成本低,最重要的是能制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发射卫星的成本不仅仅与卫星本身的制造费用有关,更与卫星的重量有关。一公斤载荷发射的成本是10万元,一颗500公斤重量的卫星发射成本就是10万元的500倍。
目前,3D打印技术制造的多孔金属材料在卫星主体结构上的应用,可以使卫星重量减少30%。之江实验室算了将近100万种结构,才找到了这个卫星主体结构中使用的孔结构。
这种多孔材料既继承了金属材料高强韧特性,又具有比木头还要轻的密度。
在3D打印卫星主体结构中使用的多孔材料
3D打印技术将会改变卫星研发和生产的方式,现在卫星从研发到制造的迭代基本上以年为单位,用了3D打印以后可以以月为单位来快速的迭代。
这样一来,整个卫星的生产周期也被压缩了50%。
“此前研发处于实验室阶段,在西湖区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进入工程化技术阶段。”汤慧萍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022年6月,浙大城市学院与西湖区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在云栖小镇共建先进材料增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主要面向交通运载、高端装备、生物医用、工程建造四个重大战略方向,围绕金属、陶瓷和复合材料开展3D打印技术研究与应用。
在云栖小镇,汤慧萍团队一待就是三年,回忆起当时西湖区提供的政策,她竖起了大拇指:云栖小镇提供了“店小二”式的服务,提供即用型科研空间、免租实验场地及专项政策支持。
按照计划,团队将在年内同步推进技术迭代与生产厂房的规划建设。
“我们的愿景是建设一个智能化的未来工厂,打造一个在材料、制造和服务各方面都先进的生产体系。”汤慧萍透露,全球首颗全金属3D打印主体结构的卫星将于2025年发射。
3000米以内的低空,各类航空器、载人载货飞行器自由翱翔。再往上500至2000千米的高度,点状的低轨卫星沿着轨道运行。
从低空的飞行相机、无人机等航空器,到低轨的卫星载荷、卫星平台,不少来自杭州云栖小镇。
以云栖为名,为云计算而生。
以“空天地海、数实融合”为方向,集聚空天地海生态企业300余家的云栖小镇,正在拥抱更宽广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