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北桥下206字石刻,竟有33处纰漏,连三年级小朋友都看出了问题

橙柿互动 记者 汤晨琛 培训生 邱婵姝
2025-01-06 20:05:03

橙友龚大伯在橙柿互动求助建议论坛发帖:带着小孙女路过建北桥时,看到桥下的仿宋体石刻颇有气势,不禁驻足浏览欣赏,却让小孙女发现了问题。"我细细查看,找出近33处差错。"

 

三年级小孙女一眼发现了问题

爷爷回家后一一写下“缺胳膊少腿”的字

龚大伯来自甘肃,69岁,退休后来到杭州,住在儿子家,平时带带小孙女。龚大伯说,他很喜欢文字,年轻时喜好书法,年轻时写的作品还曾经参过展览,他写的“民族团结”四个字,还在曾被《甘肃日报》用作专栏文章刊头字。

龚大伯说,上班时开会的会标,也有出自本人之手的。

龚大伯说,建北桥前段时间动工,古色古香的花岗石护栏换成了现在偏白的灰色石砖。“原来的挺好看,不知道为什么要换。前两天我带着小孙女去玩,走到大桥南侧桥下,墙上一块《三堡引水工程》石刻很吸引人,是用仿宋体镌刻的。



龚大伯和孙女本想看一眼就走,没想到上三年级的孙女却看出了问题:“她说,爷爷,河水的‘河’右边不是‘可’吗? 还有‘彻底’的‘彻’,右边的‘刀’怎么缺了小短横。我一下子来了兴趣,细数墙上共有206个汉字,找出了近33处‘缺胳膊少腿’的地方。”



龚大伯细心将这些差错记下来,回家后一一手写下来,字迹隽永,如同打印一般。


上图文字由龚大伯手写


他说,石刻是一门艺术,一旦完成,很难修改,故对工匠的要求很高,既要技术精湛、看起来精美,又要庄重、严谨。“这些文字刻在公共场合,必须要严谨,读小学的孩子正是学汉字的年纪,走到哪里都会看会学,不标准的汉字会误导孩子。”

龚大伯的帖子得到众多橙友的点赞:城市里需要像龚大伯这样的有心人。



对此,橙柿直通车记者联系了杭州市市政设施管理中心,其工作人员回应,建北桥下是对石材栏杆进行了更换,因为之前的栏杆出现了很大的裂缝,极易发生安全事故,“现在的石材在外观样式、颜色等方面,都和以前相差不是很大。”不过,桥下的《三堡引水工程》石刻简介,已经建设完成很多年了,当时是由市运河商旅集团负责施工。



“市民们对文字认真是件好事,我们会积极想办法,对市政设施中容易引起歧义的文字表述,考虑在旁边单独设置‘勘误’标识。”

 

龚大伯建议:

杭州是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公共场合的文字一定要严谨

橙柿直通车记者翻看龚大伯的橙友圈,发现他一直关注杭州街头巷尾的文化细节。

“我不会作诗,但是出门去到其他地方,我都喜欢看些有文化遗存的东西,比如西湖边有很多诗人的石像,遇到文化简介,我都会去看。”

去年12月,龚大伯在艮山桥南侧的桥底下看了一块没有名讳和年代,也没有诗名的五言古诗石刻,他细读体会时也发现了其中值得考究的问题。石刻诗文如下:

花蚕弄神智,锦质妙层叠

人工继剪刀,分出花与叶

瓮乍底春破,宫中彩其贴

细意妆缀成,一枝献蚕妾

龚大伯说:“这首诗从三、四和五、六句(即颔联、颈联的词性与平仄)看,非律诗。但是从内容上看,我到第三四句时,总觉得读起来拗口,回家以后我也继续做功课查找,还试着自己翻译推敲。将“瓮乍底春破”变作“瓮底春乍破”,就感觉好多了。


上图为龚大伯拍摄


读到优美的文字时,龚大伯也不乏赞美。他说,杭州是个诗城,文化底蕴较深厚,只要你喜欢,总能在公园、古建筑和历代名人遗存中,看到一些引人入胜的旧体诗,包括对仗工整的楹联,令人流连忘返。他在艮山桥南侧也发现过一块石刻,介绍“杭州自古以来就有‘丝绸之府’的美称。“那段文字异常优美,要是有出处就好了。”

龚大伯建议,公共场合的文字一定要严谨,尤其是石刻文字,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希望有关部门能对有问题的文字及时处理,使其兼具美观度和精确度。同时,也建议一些不明出处的诗文,能在适当位置予以标注。


责任编辑:崔博 审核:何欣 王晨郁
热门评论

橙柿互动,互动城市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