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都市快报·橙柿互动联合杭州会展集团、杭氧集团共同发起“杭氧老友记征集令”活动,借武林之星博览中心开园之际,邀请大家讲一讲记忆中的杭氧。
昨天一早,同事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位读者拿着报纸找来了报社,要见我。
这位读者叫庞培华,是杭州公交集团的一位退休员工。“我母亲最开始是312路的售票员。312路有一站就是杭氧,每天来回要路过8趟,天天见,心里头很亲的,和杭氧的员工们也毛熟悉的。”
当时的312路公交车长这样
庞培华一家三代都是杭州公交人。他的爷爷是杭州第一代公交司机,父亲是公交7路车司机,他退休前是一名公交车维修技师。
年轻时的庞培华
庞培华说,早前的公交车没有播报系统,全靠售票员唱站名,说的还基本都是杭州方言。一次,有个外地人上了他母亲售票的车,要去杭氧站,结果因为听不懂杭州方言,下错了车站。“我母亲在报站名,他却以为我母亲让他下车,后来把我母亲投诉了。”
经此一来,庞培华母亲开始练习唱站名,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久而久之连庞培华也听熟了。“杭氧这个名字每天早上就要听好几次。那会的312路始发站是将军路,终点站是杭钢,母亲唱的时候中途卡顿了,我还能帮她接上去。”
后来庞培华母亲因为站名报的好,被选派去了7路车。再后来,杭州的公交车也有了电子语音播报。“现在说起来,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杭氧’啊。”
第二位来的读者叫毛仁法,今年91岁,曾是杭氧的一名老员工。
19岁进厂,48岁退休,毛仁法人生的三分之一都是在杭氧度过的,谈起在杭氧工作过的日子,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1953年,毛仁法进入杭氧,成为一名质量检测员,30年的职业生涯中,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一次荣获特等功的经历。
作为质量检测的一员,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零件能正常生产。当时,中国按照苏联留下来的高斯特标准生产零件,长达一年多时间里生产出来的竟然都是废品。
这时,较真的毛仁法发现了猫腻,他注意到标准中“肉眼探伤”检测裂纹的步骤可能被改成了“磁粉探伤”。于是,他迅速前往上海核实,拜访了参与制定该标准的3位代表,经过深入调查,确认制造零件的标准确实被篡改了,这正是无法生产出合格零件的原因。
就这样,毛仁法修正了错误的制作标准,荣获一个特等功的勋章。“拿了特等功后,一个月63块钱的工资,光是奖金就拿了80块,当时整个工厂我拿的钱是最多的。”
1982年,因为一次意外工伤,毛仁法提前结束了他在杭氧的职业生涯。值得庆幸的是,毛仁法在杭氧期间遇到了与他相伴一生的爱人。如今,毛仁法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祖父,当谈起新时代的变迁时,他感慨地说“希望有机会能再去新的工厂看一看”。
杭氧厂房旧貌
第三位读者贝新荣,曾是浙江日报社的记者,媒体界的老前辈。看到消息后,托孙女辗转联系上了我。
1959年,朱德元帅到杭氧视察,就是他报道的。即使过去了60多年,那一天杭氧发生的每个细节,贝新荣都历历在目。
在成为记者前,贝新荣曾是杭氧的一名员工。1953年,19岁的贝新荣入职杭氧。“我在杭氧待了五年,厂里生活蛮蛮好,1958年春节前,突然收到组织消息,让我去浙江日报。”
到了报社,贝新荣时不时还会往杭氧跑,见见老同事,也写了不少杭氧的报道。
1959年4月7日,贝新荣像往常一样来到杭氧。“当时听说有副主席要来视察,厂里的员工以为我是来报道的,就放我进去了。其实去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件事,也没有收到采访任务。”
朱德元帅当时到杭氧视察这件事,在没有批准的情况下是不允许报道的,随队的只有一位新华社的摄影记者。贝新荣“歪打正着”,赶上了。
“朱德元帅一来,整个杭氧都沸腾了。大家手上的工作也停了,只想见一见元帅。”贝新荣说,“当时我坐得离元帅很近,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身上透露着大将风范,但人非常和蔼。他的手上很粗糙,上面布满了褐色的斑,我当时想,到底是井冈山出来的人,想必是受了太多苦的缘故。”
贝新荣刚回到报社,那头电话就来了:“听说你们去了个记者,这件事情不要报道。”
直到一年后,贝新荣的这次采访才登上了报纸《实现了向朱德同志所做的保证——记杭州制氧机厂在朱副主席视察后一年来的变化》。
如今,六十五年后,杭氧的老厂房依在,成为了即将开园的武林之星博览中心。贝新荣很期待:“写了这么多杭氧的报道,故事还没有结束。”
你有和杭氧的故事吗?欢迎来橙柿互动“我们大杭州”频道发帖说一说。